第(2/3)页 而且,跟海商不同,海盗可不算是大明的百姓。 从海商这里“抢”船,既有隐患,心里也会有些过不去。 可从海盗那里“抢”船,那就不是抢,而是在为海路的太平做贡献了! 剿山匪不也是这样吗? 既是功绩,又造福过路的人,还能让手下的人赚上一笔。 剿海盗就是同样的套路。 朱元璋却提醒道:“这个思路自然是好,但实施起来却不容易。” 朱英也知道不容易。 若是容易,哪里还轮得到他呢? 但大明的水军的确还是不错的,但出海的水军却不多,大船更是少。 “爷爷,您当初得的第一批大船,是从陈友谅那里得来的,还是从张士诚那里得来的?” 朱英隐约记得,他在后世的时候,看过元末争霸的一些故事。 其中就包括鄱阳湖水战,据说是《三国演义》这本小说里赤壁之战的原型? 这个原型好像就是朱家家与陈友谅的部队在鄱阳湖进行战斗的故事? 但具体是什么内容,他早就记不清了。 朱元璋摸了摸下巴,对自己曾经一穷二白的过往并不回避,道:“二者都有。不过,工匠应该是从陈友谅那里得来的。你还别说,他那边的造船工匠的确是手艺精湛,都是世代传下来的手艺。爷爷我将陈友谅打败之后,他的大船还剩下一些,就归了咱,要不是剩下的都被烧了,其实能留下更多大船。” 大船跟中小船只还不同,不是光有材料就能造出来的,对技术的要求极高,而且是船只越大,对造船工匠的技术要求就越高。 朱元璋有点可惜地说道:“若不是他的人杀了不少工匠,也不至于咱现在能造的大船并不多。” 一代代的工匠想要传承下来,也需要时间。 这些年过去了,差点断了传承的造船工匠在朱元璋的手里也一直没闲着。 各种各样的船只其实老朱都有,但都是各司其职。 除非他这个大孙子以皇孙的身份来行动,否则,想要轻易动用大船,也需要“徇私”一下。 当然了,对老朱来说,为大孙子徇私一下,也不是什么大问题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