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这三者将朱元璋团团包围,让其做出了不少错误的决策。 而错误的决策不仅影响当代,还影响了大明后来的发展。 这些且不说,朱英一直觉得,道德先生们估计就是文化知识渊博,在做实事方面,未必就多强。 这也的确有着事实依据,朱英在回归之后见到的大臣,有不少的确是这一号,做事实不能说没才能,但也不能说才能多显著。 这样类型的人,可替代性很强,朱英完全可以找没那么道德先生的人,何必在忍受平庸之辈的同时,还要忍受对方对自己的说教? 就因为对方肚子里有知识,学富满车? 但这跟治国又有什么关系? 他需要的是能臣,而不是道德楷模啊! 但郑彦文的存在,让朱英意识到,他之前对文臣集团的偏见也有些过了,作为当权者,只凭着自己的喜好就将一个类型的人全部“判了死刑”,这也的确有些不太好。 “郑大人,我家大殿下请您过去。”郑彦文才出宫门,正要回工部,就有侍卫翻身下马来到他的跟前,对他说道。 不必说,皇长孙此刻不在宫里,估计又是在城外了。 郑彦文来之前听说,皇长孙不仅要在城内建立一个医药局,还要在城外建立一个什么医药培养基地? 郑彦文正想找借口去看一看,此刻听到侍卫来请,他心里就是一动,觉得皇长孙恐怕此刻就在那里,他倒是可以顺势去见识一番了。 “请前面带路。”郑彦文立刻回道。 这样识时务的文臣,朱英身边的锦衣卫也见得不多,也便朝他露出一个礼貌微笑,请他直接上了他们锦衣卫备好的马车。 见状,郑彦文也打消了乘坐郑家马车过去的想法,一句话都没说,就直接上了锦衣卫准备的车。 而这一幕,正好被后出来的同僚们看了个真切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