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火铳?” “射程真有这么远?” “是,有三百米左右。”朱英回道。 “三百米,若是威力还大,那的确是好东西。”朱元璋忍不住说道。 一般来说,就算是射箭的好手,也就是在二百米以内有一定射中的把握。 一百米以上,其实就需要很强的臂力了。 不过,这个火铳的名字,是不是有点奇怪? 朱元璋有点好奇,问道:“为何叫做戴氏火铳?” 朱英道:“因为这个最新版的火铳,是浙江一位姓戴,名叫戴大的能工巧匠所制。” 朱英还记得,他当初就曾关注过火铳。 随后就发现,早在明朝时期,其实就出现过本土的火铳。 外形看起来像是琵琶,火药和铅丸都贮藏于铳脊部位,设有两个扳机,像是一公一母连在一起,扳动其中一个,火药铅丸就会自动滑落到枪筒之中,随即扳动第二机,以石激火,枪弹就会喷发而出。 他记得,这个本土版的火铳,可以连发二十八响,直到火药铅丸打尽为止。 跟外国最开始的火枪一比,不知道高明了多少! 以上这些,并不是朱英一下子就想起来的,他是只记得一小部分,在这个戴氏火铳出现之后,他在看到了戴氏火铳后,才想起了全部内容。 但是,这个戴氏,到底是原本历史上那个戴氏,还是那个戴氏的先祖,朱英也不知道。 因为当初他无意中看到这个资料时,也没说这个戴氏是谁。 一个能工巧匠,也是匠人,匠人,在这个时代,本来就是底层人物。 不被记录名字,也很正常。 好在,因着同样的姓氏,朱英基本可以确定,这个戴氏,就算不是同一个人,但应该也是有着血缘关系。 朱英对这样的有才之人,一向是十分大方。 工匠与普通人不同,因着地位不高的缘故,但凡是出了精品,一般都会悄悄在精品上留下一点自己的个人印记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