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明人的皇帝,对这位太孙可真是信任啊。” 应天府的角落里,有人不理解地嘀咕着。 “但连这种事都能忍,他就不怕自己被太孙给架空了吗?” 他们几方人马,早就在这应天府扎根下来,经营了多年。 因为大势已去,所以在明朝建立后,他们就选择了蛰伏。 因为不甘心,所以就算知道大势已去,他们依旧是等待着反击的机会。 他们等啊等啊,先是等到了朱元璋开始发疯,又等到了朱标去世,以为机会来了,以为只要他们推波助澜一把,就能让明人的皇帝在立谁为储君这件事上犯个大错。 想想看,叔侄相争,这是多大的乱子? 到时候中原大乱,他们才能有可乘之机,可以东山再次,可以重返中原啊。 这个道理,不光他明白,其他几方势力的负责人也都很明白,虽属于不同势力,但他们本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,彼此并不内斗,只一门心思对付明人。 明明他们已是初步成功了,熬死了朱标,推着朝廷开始讨论立谁为储君,眼瞅着朝廷内外都隐隐躁动起来,偏偏这个时候横空出世了一个皇长孙! 一个真正的皇长孙! 这个皇长孙,就是当年本该早早死了的朱雄英! 朱雄英居然还活着? 这个消息刚出现时,对所有盼着明人朝廷内乱的势力来说,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。 想想看,如果朱雄英没“死而复生”,那么,皇长孙就将是朱允炆。 朱允炆的生母本是太子侧室,后被扶正。 虽然从礼法上来讲,朱允炆在其母妃被扶正后,的确算是嫡孙了。 但这件事就不能去细究,若是细究,那还要有得扯皮。 而只要是有着可以扯皮的空间,他们就能从中做很多手脚。 更不必说,朱允炆的母家是文官人家,背后代表的利益,是文臣集团的利益。 以蓝玉、常升等人为首的武勋,本就因为战功跟出身桀骜不驯,又与朱允炆之间既无血缘关系,又无利益关系,甚至在利益方面还是竞争的关系,是敌对的关系。 这些武勋,又怎么真心顺服朱允炆? 第(1/3)页